汉字书法,由于工具相对简单、成本较低,凡识汉字者不论尊卑都可入手,所以从者甚众。20世纪80年代以来,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,“书法热”一直没有消退。
“用毛笔写字”看起来简单,但实际上却很奥妙。一个书法人,以拥有个人生命印记的作品,闯进书法这座最高艺术殿堂,非常不容易,甚至毕生努力也难以如愿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一个书法人如果能够取得一点被被公众、被行家认可的成绩,就值得肯定和祝贺。
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林业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、尹成富将军创造的“劲根笔法”书作,无疑是带有个人生命印记的书法艺术。
一、传统功力深厚
尹成富1942年出生在书法之乡山东新泰,受 “写好字是敲门砖”的社会氛围影响,很小就在父辈尤其是举人后裔写碑先生王学礼老师的耳提面命下,与毛笔为伴,习练“童子功”。上学后写大仿,多次受到老师表扬,经常在他大仿本上画红圈——由此系上了书法缘。正式习书从多宝塔、玄秘塔碑入手。先后临过魏碑、泰山经石峪金刚经、张黑女墓志、石门颂、乙瑛碑、曹全碑、史晨碑、张迁碑、兰亭序、书谱、兰亭序、怀素自叙帖等。长期习练,他与笔建立了深厚感情,几日不摸,就感到空落。
尹成富1961年入伍后,参加空军书法征稿赛并获奖,给了他很大鼓舞,成为他继续习书的动力。之后几十年,戎马倥偬,习书从未间断。即使是用钢笔、铅笔、圆珠笔写公文、批文件、做会议记录,潜意识仍是将其当作毛笔使用,都是在习练书法。他从空降兵到武警,从基层到机关,从部队到院校,走过了“万里路”——通读了“无字书”。他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,从刻苦自学到最高学府深造,读过了“万卷书”。在进入大诗人杜甫所说的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的境界中,积蓄了“字外功”。
尹成富从领导岗位退休后,更是把时间、精力用在了临帖习书上,在多年专攻楷书的基础上,于法度中求变化,形成了自己面目。200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《楷书恭录.行书今译孙子兵法》作品集,由于他较好地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,具有了一定的国学修养,其书品厚重朴拙的个人风格,受到行家赞誉。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吴如嵩先生评价他的作品从境界上说,达到了“三美”:刚柔相济的意象之美,因形造势的动态之美,“齐勇若一”的和谐之美。
之后,尹成富广泛涉猎篆书、隶书、行书、草书,在“广博”中寻找书法艺术的规律和真谛,取得了可喜成绩。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用放大镜逐字看了他写的楷书后说:“你可以写碑了。”“可以写碑”的评价,不是一般人能够得到的。充分说明,尹成富书品的传统功力深厚,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。尤其值得鉴赏者、收藏者的特别关注。
二、开创劲根笔法
由于书法艺术规律的作用,一个书法人的书作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,想突破自己是很难的一件事。尹成富从启蒙到2008年第一部作品集出版,积蓄了60年传统功力后,由研究书理获得依据,由研究根艺产生灵感,终于找到了超越自己的“突破口”——开创了“劲根笔法”,在传统笔法领地留下了自己足迹。
尹成富在读了东汉文学家、书法家蔡邕(132—192)书法理论名著《九势》中说的“惟笔软则奇怪生焉”后,领悟到:柔软的毛笔能生出千奇百怪的汉字形象——这是创新笔法的理论基础。在读了书圣王羲之老师、东晋女书法家卫铄(272-349)(世称卫夫人)在中国书法史上很有影响的著作《笔阵图》后,从“竖”如“万岁枯藤”的比喻中受到启示,决定把“万岁枯藤”的书“竖”笔法,应用到书写其他点画线条之中。
正确的理论结合实践,取得理想结果是必然的。尹成富作为武警森林指挥部政委,职业、职责关系,接触到了古朴典雅的根雕艺术,对树根藤条巧夺天工的造型十分着迷,感觉这些树根藤条很有灵性、很是艺术。一次,一位朋友送给他一幅用树根拼凑的一幅汉字行楷书法作品,使他内心受到触动:何不用毛笔水墨表现根藤自然遒劲的视觉效果呢?于是,他开始研究盆景、根藤艺术,尝试用柔软的笔锋表现根藤这些“硬东西”的有力、有势、有意、有情的特性。2009年底决定书写《百树颂》后,他觉得用根藤笔法表现树木,更能展示树木的风采、内涵和灵性,有可能达到珠联璧合。经过夜以继日的摸索实践,他成功地把根雕手法揉搓进“万岁枯藤”笔法中,扩展到了点、横、撇、捺、折、钩、挑七种点画线条中,渗透到了字形之中、谋篇布局之中,纸上汉字墨痕呈现出了古朴、立体、流动、美观、奇幻、令人过目难忘的效果。这正是:卫铄箴言尹氏悟,万岁枯藤发新枝。尹成富从“竖”的一画延伸到“永字八法”的七画,“根藤”骨肉,巧妙揉搓,古今结合,浑然天成,不能不说是创新。
2010年12月29日,欧阳中石题写展名、体现“尹氏劲根笔法”的《百树颂》书法艺术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开幕。欧阳中石、廖静文、王成喜、田镛、李力生、杨斌庆、刘守安、邵玉铮、薛元明、赵千春、石广义等著名书画家评论家,及驻京部队、文化界、企业界、新闻界共5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。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赵长青先生、著名画家周韶华先生等艺术家为展览题词祝贺。新华社、人民日报、解放军报、中央电视台、中国网络电视台、人民武警报、中国绿色时报、中国信息报、香港凤凰网等22家媒体以《百树颂——尹成富将军书法艺术展在京引起轰动》等醒目标题,报道了开幕式盛况,并对展览给予了很高评价。
著名书法家、中国书协顾问李铎先生,因事没有出席开幕式,当天下午拨冗到展厅对101幅作品逐一观看、点评,询问尹成富在创作大幅作品、重点作品时的想法、做法,对独树一帜、别出心裁的劲根笔法,点头称是。
三、劲根书作特性
尹成富用自己创造的具有如根似藤般墨迹效果的 “劲根笔法”书写的作品《百树颂》,悬挂展厅,具有十分“抢眼”的效果。在北京、济南、武汉展出时,受到观众欢迎和媒体关注。先后有上百位国家、省市领导人、将军参观,各界人士给予了热情赞誉和高度评价,认为劲根书作,乍看,令人眼睛一亮,细品,令人回味思索。汉字书法表现大千世界自然万物诗情画意竟是如此的奇特神妙,让人们从中得到了新的美的艺术享受。
作品在济南展出时,一位80岁的老人,带了一个小板凳,坐在展厅的每一幅书法作品下面,仔细观看,他说:“我一辈子爱好书法,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大作,像老树苍根一样迷人,我虽然老了,也要学习书道、树道啊!”有几位老者被劲根笔法创造的意境所感动,直到出门还啜泣不已……由此可以看出劲根书作品性的感人魅力。
纵观尹成富新书的《风骨精神》《名人名言》《兵学圣典》《名木古树》等书法作品,可以看出他已经有意识地把“劲根笔法”运用到了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五大书体乃至“变体”之中,在篆书和草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,其点画线条墨迹,无论长短、粗细、方圆、曲直、强弱、虚实、牵连等,视觉形象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性:
一是涩。涩拙、涩态、涩势——涩巴巴,粗拉拉,犹如根藤的表皮。接近于颜真卿(709—785)主张的“屋漏痕”(雨水渗入壁间,凝聚成滴徐徐左右微微动荡地垂直流下,留痕于壁上的视觉形象)和褚遂良(596—659)所说的“锥画沙”(长矛一类武器(或工具)的锥锋画入平沙地里,沙形两边凸起)。
二是劲。遒劲、苍劲、刚劲、雄劲、强劲,显得非常坚韧有力。有十分明显的“筋骨感”和“精气神”。
三是铁。扎实、凝重、突出、浑厚、坚固,富有立体感、质量感。竖如铁柱,横如铁梁,撇如铁矛,点如铁花——犹如“铁画艺术”。线条曲折具有南宋书法家姜夔(约1105—1209)在《续书谱》中所说的“折钗股”效果。
尹成富的篆书《檀》、草书《咏梅》、《青松》、《擎天树》、《桄榔树》等,是运用“劲根笔法”的代表作。“百树颂”三个大字,他用大笔浓墨,在守中锋、求中实的同时,借鉴古人的“断势”、“顿笔”,充分地体现了“劲根”品性。以上这些作品的“三感”(涩感、力感、质感)效果非常明显。认识汉字、书写汉字的人,即便是书法艺术外行,也能感受得到与其他书法作品的不同之处,特别之处,新奇之处。
尹成富用“劲根笔法”作书,犹若登阵,凝神静思,挥毫蘸墨,提按笔管,捻转笔锋,审慎用力,节节推进,节节顿驻,前进中退却,退却中前进。犹如船工撑上水船——有节奏的前俯后仰,把船桨推出挽回,一去一返,逆流推进。好像纸张上有什么阻力——在抗争中“蹒跚”前行,奇正相应、虚实相和,从而使作品具有“力透纸背”的根雕艺术形象,达到了“纸上汉字根藤雕”的立体效果。
四、劲根笔法意义
“笔法”在书“法”中占有“第一”的位置。笔法独特,作品风格自然独特。中国书法艺术,从笔法上讲,经过上千年发展,已经达到非常高、相当完美的程度,突破一点都很不易。
尹成富能够在笔法上有所突破,创造了具有尹氏特色的“劲根笔法”,其开拓性的意义和影响,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四点:
第一,为正确处理“继承与创新”的关系,提供了有力的新例证。尹成富是在积蓄了60年传统功力后,产生灵感,厚积薄发,才创造出了“劲根笔法”的。
第二,为“艺术来源于生活”的铁则,提供了有力的新例证。尹成富能够创造出“劲根笔法”,得益于他作为武警森林指挥部主官的经历。看树、爱树、护树是其职责,在接触树木、接触根雕中,他悟出了树道和书道相通,吸收其内在“精神”,创造出了“劲根笔法”。
第三,为“兵道书道相通”的观点,提供了有力的新例证。尹成富几十年戎马生涯,形成了把提高部队战斗力作为神圣职责的思想观念——这种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到书法创作实践中,就是追求体现“力势”的笔法,创作出展现宽博、雄浑、刚健、端庄、沉着、朴茂等阳刚风格的作品。在这种苦苦思索、孜孜不倦地追求中,对“用笔方法与作品精度”的认识有了飞跃。在众多的传统笔法中,寻觅到了体现“力势”的“弩”(竖)画笔法“万岁枯藤”予以继承和发展,是很自然的事。
第四,为大美汉字具有的无穷可塑性,提供了有力的新例证。与汉字为伴一路走来的尹成富,用“劲根笔法”书写汉字,为书法百花园浇灌出一束新花——劲根体书作,用实际行动说明,汉字书法具有无穷无尽的可塑性。一字千形,一字万面,是完全可能做到的。能不能在汉字书法艺术上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新成就,形成鲜明的个性风格,关键在书法人的天赋、学养、毅力、悟性……而不在于汉字本身。
尹成富是一位齐鲁文化、军旅文化、楚文化——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现代儒将,一位集“功力型”“创新型”“名人型”于一身的将军书法家。他的书作具有持久的耐读性和收藏价值。相信他会继续进一步完善“尹氏劲根笔法”,继续创作出独树一帜的书法作品,在攀登“书法泰山”的崎岖小道上留下历史足迹。
2012年8月6日
夏廷献,河南省南阳市人。1944年出生于农家, 1964年入伍,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(海军大校)。
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。幼时写大仿,与书法结缘。中学时,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,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。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。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“文字”工作,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“生命形态”。1999年出版了专著《书道犹兵——中国书法艺术新探》,提出了“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”的观点,揭示了“兵法与书法”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,探索了二者同理、同法、同势、同美的内在规律。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,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,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。
1999年之后,出版了《中国书法千字文》。在《书法导报》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出版有长篇小说、纪实文学、戏剧脚本、游记文学、工具书等。
夏廷献: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(选载)结字在于“均势”
夏廷献: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(选载)汉字是“方块字”
夏廷献: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(选载)护尾要用“力”
夏廷献: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(选载)试论书法形式
夏廷献: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(选载)写字时,有一双眼睛在望着我(76)
夏廷献: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(选载)(90)特殊名片
夏廷献: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(选载)(91)熟能生新 海味浓郁
夏廷献: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(选载)(92)突破“心障” 自由挥洒
夏廷献: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(选载)(93)猴草
夏廷献: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(选载)(94)笔软功硬怪奇风
夏廷献: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(选载)(95)任情恣性 笔自流美
欢迎关注本公众号